
SERVICE PHONE
363050.com发布时间:2025-07-15 19:01:15 点击量:
本发明涉及评价系统技术领域,具体为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
中高考改革背景下的综合素质测评包括:1)、高考改革:建立两依据一参考三位一体的高考招生模式;依据:三门学科高考成绩、三门自选学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2)、中考改革:建立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招生模式;综合素质评价作为高中招生录取的依据或参考,部分地区已有将综合素质评价纳入中考分数体系的明确时间表。
影响解读:a.中高考招生逐步破除唯分数论,综合素质评价成为刚需;b.中高考招生单位完善招生选拔制度、提升招生自主度和精细度;c.学校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兼顾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特长;d.教师更全面地评价学生、更有效地开展生涯辅导;e.学生/其家长增强社会参与意识、重视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自我/孩子认知和管理能力,更早更优地进行生涯规划。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包括管理模块、记录卡模块、任务卡模块、成长档案模块、成绩册模块、通知消息模块、服务器、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家长角色,所述服务器与管理模块、记录卡模块、任务卡模块、成长档案模块、成绩册模块和通知消息模块双向连接,且管理模块、记录卡模块、任务卡模块、成长档案模块、成绩册模块和通知消息模块还与教师角色、学生角色和家长角色双向连接。
优选的,所述管理模块包括学区管理、学校管理、科目管理、评价标签管理和数据权限管理,且学区管理包括添加学区和管理学区;学校管理包括添加学校和管理学校;科目管理包括添加科目和管理科目;评价标签管理包括添加评价标签和管理评价标签;数据权限管理包括学区管理者数据中心、学校管理者数据中心和招生单位数据中心;管理模块针对不同学区进行学区管理,不同学校进行学校管理,不同层级的管理角色分配不同的数据查看权限,统一管理科目,统一设置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标签统一管理。
优选的,所述记录卡模块包括发布记录、记录的删除、记录的互动和记录卡进入成长档案,记录卡模块用于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堂、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进行图文记录和分享,校管和上级主管单位只对记录数据进行宏观了解。
优选的,所述任务卡模块包括发布任务、任务的互动、任务的师评和任务卡进入成长档案,任务卡模块类似于作业功能,适应于课上或课下的任务布置,教师是任务发布者,学生是任务接收者,教师在发布任务时可以选择是否让家长对本次任务可见。
优选的,所述成长档案模块包括基本信息、成长卡片、学期评语、成绩册和成长数据,且成长卡片包括记录卡和任务卡,成长档案模块为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记录形成最后终稿的地方,阅读学生的成长手册,就像阅读学生的简历一样,可以快速地了解这位学生,并且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存档方式,防篡改更具公信力。
优选的,所述成绩册模块包括成绩册建立、录入成绩数据和成绩数据分析,成绩册模块随时在线的成绩单,支持教师导入汇集各科多项成绩,让家长和老师便捷、零时差看到成绩报告。
优选的,所述通知消息模块包括通知模块和消息模块,通知模块包括发布通知、接收通知和修改通知,以方便学校和老师的教学管理,通知发布者通常是学校领导或老师,而消息模块的消息是来自系统自动推送的必要提示信息,以提示接收到消息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下一步操作。
优选的,a)系统授权用户将需归档的成长档案通过特定算法或软件压缩成一个或多个压缩包,并计算压缩包的hash值;b)授权用户在分布式节点上发布成长档案的压缩包hash值和成长档案的信息属性;c)将b)中所述的成长档案的数据块顺序形成区块链;d)当新产生的数据块计算的hash值符合区块链要求时,该成长档案的合法性得到认可。
本发明借助本系统的帮助,教育局或学校可配置共有或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指导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记录,依据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各指标下的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和量化统计,提供可视化的呈现,让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轻轻松松了解学生在各项素质的发展概况,同时,以形成性教学评估为基本理念,支持教师、学生、家长对日常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里程碑式事迹进行写实记录和评价,最终形成依据评价指标自动归类、动态量化和有良好可视化呈现的电子成长档案,且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成长档案模块,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成长信息,用一种无法作伪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信息。
图中:1管理模块、11学区管理、111添加学区、112管理学区、12学校管理、121添加学校、122管理学校、13科目管理、131添加科目、132管理科目、14评价标签管理、141添加评价标签、142管理评价标签、15数据权限管理、151学区管理者数据中心、152学校管理者数据中心、153招生单位数据中心、2记录卡模块、21发布记录、22记录的删除、23记录的互动、24记录卡进入成长档案、3任务卡模块、31发布任务、32任务的互动、33任务的师评、34任务卡进入成长档案、4成长档案模块、41基本信息、42成长卡片、421记录卡、422任务卡、43学期评语、44成绩册、45成长数据、5成绩册模块、51成绩册建立、52录入成绩数据、53成绩数据分析、7教师角色、8学生角色、9家长角色、10通知消息模块、11通知模块、111发布通知、112接收通知、113修改通知、12消息模块。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及方法,包括管理模块1、记录卡模块2、任务卡模块3、成长档案模块4、成绩册模块5、通知消息模块10、服务器6、教师角色7、学生角色8和家长角色9,所述服务器6与管理模块1、记录卡模块2、任务卡模块3、成长档案模块4、成绩册模块5和通知消息模块10双向连接,且管理模块1、记录卡模块2、任务卡模块3、成长档案模块4、成绩册模块5和通知消息模块10还与教师角色7、学生角色8和家长角色9双向连接。
管理模块1包括学区管理11、学校管理12、科目管理13、评价标签管理14和数据权限管理15,且学区管理11包括添加学区111和管理学区112;学校管理12包括添加学校121和管理学校122;科目管理13包括添加科目131和管理科目132;评价标签管理14包括添加评价标签141和管理评价标签142;数据权限管理15包括学区管理者数据中心151、学校管理者数据中心152和招生单位数据中心153;管理模块1针对不同学区进行学区管理,不同学校进行学校管理,不同层级的管理角色分配不同的数据查看权限,统一管理科目,统一设置评价指标,并对评价标签统一管理。
记录卡模块2包括发布记录21、记录的删除22、记录的互动23和记录卡进入成长档案24,记录卡模块2用于教师、家长、学生对课堂、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等进行图文记录和分享,校管和上级主管单位只对记录数据进行宏观了解。
任务卡模块3包括发布任务31、任务的互动32、任务的师评33和任务卡进入成长档案34,任务卡模块3类似于作业功能,适应于课上或课下的任务布置,教师是任务发布者,学生是任务接收者,教师在发布任务时可以选择是否让家长对本次任务可见。
成长档案模块4包括基本信息41、成长卡片42、学期评语43、成绩册44和成长数据45,且成长卡片42包括记录卡421和任务卡422,成长档案模块4为学生档案,是学生成长记录形成最后终稿的地方,阅读学生的成长手册,就像阅读学生的简历一样,可以快速地了解这位学生,并且运用区块链技术的存档方式,防篡改更具公信力,基于区块链的学生档案的特征在于a)系统授权用户将需归档的成长档案通过特定算法或软件压缩成一个或多个压缩包,并计算压缩包的hash值;b)授权用户在分布式节点上发布成长档案的压缩包hash值和成长档案的信息属性;c)将b)中所述的成长档案的数据块顺序形成区块链;d)当新产生的数据块计算的hash值符合区块链要求时,该成长档案的合法性得到认可。
成绩册模块5包括成绩册建立51、录入成绩数据52和成绩数据分析53,成绩册模块5随时在线的成绩单,支持教师导入汇集各科多项成绩,让家长和老师便捷、零时差看到成绩报告。
通知消息模块10包括通知模块11和消息模块12,通知模块11包括发布通知111、接收通知112和修改通知113,以方便学校和老师的教学管理,通知发布者通常是学校领导或老师,而消息模块12的消息是来自系统自动推送的必要提示信息,以提示接收到消息的老师、学生和家长进行必要的下一步操作。
使用时,借助本系统的帮助,教育局或学校可配置共有或个性化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以指导老师、学生和家长的记录,依据评价体系对学生在各指标下的记录进行归类整理和量化统计,提供可视化的呈现,让教学管理者、教师、学生、家长轻轻松松了解学生在各项素质的发展概况,同时,以形成性教学评估为基本理念,支持教师、学生、家长对日常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里程碑式事迹进行写实记录和评价,最终形成依据评价指标自动归类、动态量化和有良好可视化呈现的电子成长档案,且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的成长档案模块4,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成长档案,用一种无法作伪的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档案信息,从而更好地解决招生单位、教学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对于成长档案的信任问题,维护电子学生档案的公信力,这一应用,填补了区块链技术在学生档案应用上的空缺。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